6月21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中国投资者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20)》显示,金融机构依然是中国投资者教育的“老大哥”,但媒体对投资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 >

中国近四成投资者想要“赌一把”,女性占比高于男性

· 新闻详情

投资理财正当红。“今天买理财了吗?”俨然成为继“吃了么”后挂在很多人嘴边的口头禅。

 

6月21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中国投资者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20)》(下称《投资者教育报告》)显示,金融机构依然是中国投资者教育的“老大哥”,但媒体对投资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中国投资者在理财上“赌一把”心理高达37.66%。

 

投资者教育在中国属于新兴事物,金融机构和媒体对投资知识的普及功不可没。

 

综合2018-2020年期间的数据,金融机构是中国投资者教育的主力军。2020年,各类金融机构在投教上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分别为84.63%和29.55%,均排在首位。

 

媒体则排在第二位,2020年其在投教中的参与度和知悉度分别为82.99%和23.92%。借助互联网力量,媒体在投教中的参与度和知悉度从2018年起连续三年排名均在第二、三位,与金融机构的差距逐年缩小。

 

中国近四成投资者想要“赌一把”,女性占比高于男性

 

2020年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近四成投资者具有博彩的投资心理。37.66%的投资者认可“我会把股票看作彩票,愿意接受小损失换取可能的大幅上涨”的表述。

 

其中,具有博彩偏好的女性投资者比例为38.76%,比男性投资者高出2%。

 

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博彩心理具有显著影响。《投资者教育报告》显示,在不掌握基础金融知识时,投资者尚未形成理性投资理念,容易产生“赌徒”心理。随着基础金融知识(1-5分)和专业金融知识(0-5分)的提高,投资者博彩偏好程度显著降低。

 

此外,偏好风险、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职业与经济或金融相关的投资者,其博彩偏好的比例也会更高。

 

“追涨杀跌”、处置效应、过度自信是三大主要投资误区

 

调查数据显示,近24%的投资者倾向于在个股上涨期买入,29%的投资者选择在下跌期卖出股票,意味着有近三成投资者偏好“追涨杀跌”的操作方式。

 

进一步分析这些投资者的心理,课题组发现高达55%的投资者即使不认为“当股票价格持续上涨,未来会进一步上涨”,也倾向于追涨买入;而认为“当股票价格持续下跌,未来会进一步下跌”的投资者往往选择抄底买入,占比为50%。

 

《投资者教育报告》统计还发现,36%的投资者具有处置效应。其中,男性投资者中有处置效应的占比约39%,比女性投资者高近9%。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交易中往往过早卖出盈利股票,而不愿抛售账面亏损股票的行为,是股票市场的一种非理性行为。偏好风险、中青年、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职业与经济或金融无关的投资者,其处置效应更为突出。

 

调查数据显示,投资者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与知识水平的现象普遍存在,有74%的投资者对自身金融知识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往往导致过度交易。课题组研究发现,37%的受访投资者有过度交易。其中,男性投资者中过度交易者占比为41.67%,比女性投资者高10.11%。

 

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职业与经济或金融相关、金融资产总量为10-50万的投资者中,其过度交易者占比更高。数据结果还显示,交易经验为3-5年的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程度比其他投资者分组更高,其过度交易者的比例比交易经验为3年以下分组高12%,比交易经验为5年以上的投资者分组高10%。

 

而投资者教育有助于减少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随着基础金融知识的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行为风险感知能力——认同买入短期内涨跌幅均较大的股票可能带来投资损失都在不断提升。

 

投资者在“开户时”最愿意接受投资者教育,平均意愿高于50%

 

《投资者教育报告》调查数据表明,“初次进行金融投资时”(开户时)是金融机构开展投资者教育频率最高、也是最有效的时机点。

 

2018-2020年期间,金融机构选择“开户时”进行投教工作的比例分别为86.24%、88.10%、88.63%。相对应的,投资者愿意在“开户时”接受教育的比例分别为70.68%、66.86%、和56.30%。虽然数值连续下降,但依然是三年中国投资者教育的最高值。

 

2020年度调查数据还显示,投资者最为重视的投资教育内容为个人财富管理规划知识,“经常”和“一般”参与的比例由2018年的30%提高至2020年的56.36%。

 

超六成的受访者表现出具有较好的风险感知能力。其中,具有行业风险感知能力(认同所投资的行业发布利空消息可能带来投资损失)的投资者占比最高,达65.64%。